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1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2014净土大经科注 第3集

2016-11-15 净空老法师 莲友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b0341zyjcyy
二零一四淨土大經科註-第3集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大家跟我一起皈依三寶: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阿闍黎存念,我弟子妙音,始從今日,乃至命存,皈依佛陀,兩足中尊;皈依達摩,離欲中尊;皈依僧伽,諸眾中尊。

  請看《大經科註》第一百四十一頁,從第一行看起:

  前言這段長文,是我們在第一次學習念老的註解,將他的前言重要的地方節錄出來,一共節錄了十段。我們在這次整理的時候,這個十段,可以把節錄的文刪除,我們只留念老的解。把六放到解,上面解五,這個地方六,這就免除重複,兩段的意思是重複的。我們看第六,這第六解,「更以淨土諸經之中」,在第四行,「唯此經備攝圓妙」。淨土有三經一論,前清魏源居士將《普賢行願品》最後的一卷,就是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附在三經的後面,稱為淨土四經。這個本子我過去看過,好像還有一本收藏在澳洲,淨土四經。民國初年,印光大師將《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章經文提出來附在四經的後面,變成淨土五經,淨土經典到此地可以說是非常圓滿了。「大勢至圓通章」確實很有必要,那是淨土的心經,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比《般若心經》還少。確確實實,大勢至教導我們修學淨土的理念和方法,提出「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方法微妙極了。這是現前五經一論。五經一論當中,《無量壽經》備攝圓妙,備也是圓滿的意思,攝是攝受。淨宗的圓滿微妙都在這部經裡頭,它是屬於概論的性質,屬於介紹說明,把西方極樂世界詳細的告訴我們。「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宗」,宗就是修學主要的方法。「以彌陀十念必生之大願為本」,這是淨土宗的根本,是四十八願的第十八願。「深明三輩往生之因」,在本經「三輩往生、往生正因」這兩品所說的,教給我們求往生的方法。「廣攝九界聖凡之眾」,這是說淨宗學習的對象也是圓滿的,包括九法界四聖六凡,完全包括在其中。「正顯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歸元之路。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

  我們接著再看底下一段的註解,第七段,在一百四十二頁。「但此殊勝第一之淨宗寶典,竟在我國大藏中塵封一千餘年」,這在《大藏經》裡頭,就是說沒有被人發現,沒有人把它取出來學習。確實在中國這一千多年,淨宗學人都學《阿彌陀經》、《觀經》。為什麼不學《無量壽經》?這下面說,「考其原因,蓋由此經五種原譯,互有詳略,出入甚巨」。這五種原譯本不像《金剛經》,《金剛經》有六種原譯,我們在《大藏經》上看到,大同小異,確實底本是一個本子,翻譯的人不一樣,所以翻譯的文字也當然不相同,意思大概都差不多。《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就不一樣了,有些譯本說得很詳細,有的說得很簡略,出入很大。這裡舉出一個例子,「例如彌陀大願」,這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在魏譯、唐譯這兩種譯本裡頭是四十八願,但是在漢譯、吳譯兩種裡頭是二十四願,在宋譯它只有三十六願。這問題就來了,我們到底尊崇哪個本子?所以「遂使初心學者,專持一譯,難明深旨」。選擇裡頭一個本子來學,但是其他的本子裡頭還有很重要的經文,你就沒有學到。「遍讀五種,又感艱難」,五種都學麻煩,「於是多捨此經而專攻《阿彌陀經》」,這在中國產生這個現象。

  清朝初年,「彭紹升居士曰:此經闡揚者少」,弘揚的人少,學習的人少,講解的人少。什麼原因?「實以無善本故」。黃念老對這個非常贊成,「誠哉是言」,這話說得好。「是以宋王日休」,就是王龍舒,清朝彭紹升、魏承貫,這三個人都有「宏揚此經,先後而有會本與節本之作」。節本是彭紹升作的,會本,王龍舒有會本,魏承貫有會本。這些人學確實是有成就。王龍舒居士非常可惜,五種原譯本,五種他只看到四種,唐譯的他沒有看到。唐譯的是《大寶積經.無量壽會》,這裡頭也有很重要的經文,其他四種裡頭沒有,這是淨宗學人不能不知道的。魏承貫的,雖然五種原譯本都看到,印光大師對他的批評是取捨不當,也就是應該取的他疏忽、忘掉了,不應該取的他都把它節錄下來,取捨不當,而且改動經文,這是很大的忌諱。會集確實有此必要,沒有好的會集本。我們在此地一直讀下去就知道了。

  「宋代大居士王日休,曾撰《龍舒淨土文》」,《龍舒淨土文》是王日休居士作的,「四海稱譽」,佛門這些大德對《龍舒淨土文》都讚歎,「傳誦至今」。「王氏臨終,端立往生」,他是自在往生的,沒有生病,而且是站著走的。「可證居士實為我國淨宗解行俱優、殊勝希有之在家大德」,不是僅僅在經典上研究,他有修持,他有念佛的功夫,殊勝稀有。「王氏深慨寶典之塵封,於是乃會集《無量壽經》漢、魏、吳、宋四種原譯另成一本,名為《大阿彌陀經》」。王本,王龍舒居士他會集的本子問世,就是流通,「海內稱便,叢林奉為課本,流通勝於原譯」,是流通了一陣子。「我國龍藏及日本大正藏亦均採入王本」,王龍舒的會集本有入了藏,《大正藏》、《龍藏》裡頭都有。「蓮池大師曰」,蓮池大師是明朝人,王龍舒是宋朝人,蓮池大師對他有批評。「王氏所會,較之五譯,簡易明顯,流通今世,利益甚大」。又說,「以王本世所通行,人習見故」,看的人很多。「故於所著《彌陀疏鈔》中,凡引證《無量壽經》之處,多取王文,間採原譯」。這就是說明蓮池大師對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也相當重視,《彌陀經疏鈔》裡頭引用《無量壽經》的,多半都是用王龍舒的會集本,有時候也用到原譯本。「近代印光大師於所撰《重刻圓中鈔序》中,亦讚王本文義詳悉,舉世流通」,有這八個字。王龍舒的本子,「雖大有功於淨宗,但所會之本」,這裡面還是免不了有錯誤,這是後來的大德對他所惋惜的一樁事情。蓮池大師又說,「抄前著後,去取未盡」,這是蓮池大師對王龍舒的會集本批評;彭紹升居士也有意見,他講的「凌亂乖舛,不合圓旨」,這幾位都是淨宗大德。

  「今筆者」,這個筆者就是黃念老,「仰承古德諸說,竊計王氏之失有三」。就是王龍舒的會集本,裡面有三樁事情是它不夠圓滿的地方,不能稱為善本。第一個,「王氏會集,僅據四種,未及唐譯。唐譯名《無量壽如來會》,出自《大寶積經》,乃菩提流志大師所譯,多奧妙精要之文」。其他四種譯本裡頭沒有,這個王龍舒居士沒有看到。從這個地方讓我們想到,宋朝那個時代印刷術發明了,就是用木刻版一張一張印刷,宋朝以前沒有,以前的書籍都要用手抄本,到宋朝才有印刷,印刷術發明了。《大寶積經》裡面這一分《無量壽如來會》,他沒有看到,就缺少了這一部分,這一部分裡有很多精彩的東西,可惜他沒看到。第二,「去取未盡,取繁遺要」,他節錄的經文,繁複的有取,重要的漏掉了,「改深為淺。例如蓮池大師所責」,蓮池大師有批評。「如三輩往生,魏譯皆曰發菩提心」,三輩都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龍舒居士這個會集本裡頭,只有中輩有發菩提心,下輩說不發,上輩沒說。「則高下失次,故云未盡」。「由上例可見」,上輩往生沒有說發菩提心,這很重要,這是遺要,重要的遺漏了;下面說不發,這就是改深為淺。蓮池大師與彭際清居士這個批評是正確的,確實在這個地方疏忽了。第三,「率意增文,儼若自著。王氏每以自著之文,演述原譯之義」,這個自己翻經可以,會集決定不可以。所以蓮池大師責備,「抄前著後,未順譯法」,這就是「責其抄引經文於前」,後面又自己用自己的意思寫的文句在後。因為你是會集,會集一定要依據原經,「萬萬不可於原譯外,擅增文句」,你不能用自己的意思去改動它的文字,這個非常重要。「故責王氏未順譯法。由上可見王氏之失」,他是有錯誤,而不是不應該會集,因為會本裡面有很多瑕疵,原因在此地。

  念老這麼長的一段文,重要的意思,是讓我們對於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會集本生起信心。現在很多人反對會集,沒有反對王龍舒的,也沒有反對魏默深的,偏偏反對夏蓮居老居士。偏偏這三種會集本都是在家居士做的,王龍舒是在家居士,魏默深也是在家居士,夏蓮居也是在家居士,出家的法師沒有做這個工作,在家居士他們做了。

  再看彭紹升居士,他對於王龍舒居士的會集本感到遺憾。「取魏譯本」,康僧鎧翻譯的,現在五種原譯本裡頭流通最廣的,日本淨宗大德《無量壽經》註解有二十多種,全部都是用康僧鎧的本子,就是此地講的魏譯本。他將這個本子刪節,所以有個刪節的本子,這是《無量壽經》的第七種,「但此僅為魏譯一種之節本」,而不是五種會本。「於是晚清」,清朝的晚年,咸豐年代,大家都知道慈禧太后是咸豐的妃子,咸豐皇帝死了以後,兒子很小,權力落在慈禧太后手上,垂簾聽政,國家大事由她做主。皇帝太小了,所以它叫同治,跟皇帝一同來治國叫同治。魏默深就是咸豐年代的人,跟慈禧太后是同一個年代的人,「為救龍舒之失,取五種原譯,另行會集,別成一書,初仍名《無量壽經》,後經正定王耕心氏改名為《摩訶阿彌陀經》」。魏默深的這個譯本,「文字簡潔精當,遠過王本」,確實比王龍舒的本子好,「但率自增文之病,未能盡免」,所以他這個本子也不能算是盡善。

  盡善盡美的本子不容易,這才引發夏蓮居老居士不能不給《無量壽經》做一個好的本子。所以「先師」,夏老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老師,稱先師,老居士過世了,加個先字。「悲智雙運,宗說俱通。圓融顯密禪淨於一心,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這幾句話是介紹夏老。夏老是什麼人?有慈悲心,有真實智慧,悲智雙運,通宗通教。宗是禪宗,說是教下,禪宗以外七個宗派都叫教下,叫通宗通教。圓融顯密,宗說都是顯,除這個之外還有密宗,他也是密宗修學得不錯,所以顯教、密教、禪宗、淨土都下了功夫,晚年專宏持名念佛攝萬德。「為宏淨宗,故願此淨宗第一之經,破塵生光;冀此無上之典,饒益當來。乃繼前賢,重行會集」。這是夏老真正發心為淨宗做一樁好事,他有悲心,他有智慧,條件統統具足。「屏棄萬緣,掩關三載」,閉關,閉關三年。「淨壇結界,冥心孤詣,稿經十易,方慶經成」,這是三年完成的。這個本子,我這裡還有一本,這個本子是夏老用三年的時間會集的。這個書的出版是在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年,我們在台灣得到,把它翻印了一千本,給學習的同學做一個紀念。老居士最初會集的本子,慈舟大師給它做了科判,這個上有,前面有慈老的科判,慈老講過這部經。梅光羲老居士在電台裡面講的本子,也是這個本子。我們現在用的本子,是夏老居士又以七年的時間把它訂正,成為我們現在的本子,總共用了十年時間,得來不容易。

  這個地方我們接著看,「首蒙宗教俱徹之慧明老法師手持會本攝影於佛前,為作證明」。得到慧明老法師的證明,肯定這部《無量壽經》會集得好,再找不到弊病。「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師繼之專講此經於濟南,並親為科判」,就是這個本子。「先舅父」,梅光羲老居士,「在中央廣播電臺播講此經,稱之為最善之本。後復於經序中」。這個大經有一篇很長的序文,序文裡頭有這幾句讚歎,「精當明確,鑿然有據」,鑿的意思就是確確實實有根據。「無一義不在原譯之中,無一句溢出本經之外」。這就是會集忠實,老老實實以恭敬心來做這個工作。五種原譯本裡面的義趣,統統收在這個會本裡頭,龍舒居士有漏掉的,他就把它補足。「艱澀沉晦,使之爽朗」,確實如果諸位讀五種原譯本,裡面有幾種,真的,文字艱難生澀,意思看不懂,讀起來也不順口。他把這個修訂,艱澀沉晦他不要了,一定讓我們讀起來很爽口,讀起來很舒服。「繁複冗蔓,歸於簡潔」,這是夏蓮老做得非常之好,我們拿這個本子跟五種原譯本一對照,你馬上知道了。「凌亂俾成整嚴,闕疏悉令圓滿」,讚歎這個版本,「必期有美皆備,無諦不收」,諦是真實,「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換句話說,真正是《無量壽經》的善本,這一本是集五種原譯本精華的大成,雖欲不謂之善本不可得也。

  「於是先師會本問世以來,不脛而走」,這是說流通得快,「佛界尊宿多以會本文簡義豐,詞暢理圓,講說讚揚,流播中外。見者聞者,歡喜信受。持誦印行,絡繹不絕」。這些話是黃念老對老師會集本的願望,特別是末後的兩句,持誦印行,絡繹不絕。但是遇到了文化大革命,所以這個願望不能實現,這也是他很悲傷的一樁事情。「近且蒙海外佛學界收入新印之續藏」,還沒有,只是有聽說,實際上這個經還沒有入藏。「行見大經光明,常照世間。昔賢會集之勝願,幸告圓成」。歷代,我們可以說從宋朝以來一直到現在,都想《無量壽經》有個好本子,我們可以受持,可以讀誦,到這個本子出現,這才真正是善本。「《無量壽經》之善本,於茲慶現。此實為希有難逢之大事因緣」,真難得。

  「念祖乃具縛下凡」,縛是煩惱的代名詞,煩惱沒有斷盡叫具縛,下凡是他的謙虛,不是上上根,是凡夫裡面的下根人。夏蓮居老居士,他的老師,把註解這部經的使命交給他,囑咐他為《無量壽經》做個註解。老居士當年講這個經,念老是從頭到尾都聽過。所以雖然他初發心,「但以障深慧淺,承此重命,實深惶懼!所幸曾參先師講席,親聞此經全部。且於廿載隨侍之中」。跟著老師二十年,二十年沒有離開老師,老師的思想體系,老師教學的方法,這個他懂。老師樣樣都通,「禪淨密各宗玄奧,粗曉先師會集大經之深心」。「六十年代初」,這是公元一九六0年代的時候,他曾經試寫此經玄義提綱一冊,「呈師鑒核,幸蒙印可。但經文革浩劫,此稿已蕩然無餘」,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全毀掉了。現在「年逾古稀」,超過七十歲了。我認識他的時候,他大我十幾歲。又多病,「愧深恩之未報,懼無常之將至」。所以念老做這個註解,我非常佩服他,身體並不好,帶著一身病,真叫拼命,不顧死活,全心全意六年時間,才把這樁事情做成功。

  初稿完成的時候,用油印印了一本,我估計大概是一百套。因為油印蠟紙我們很熟悉,再多的時候就看不見了,應該是選擇其中最清楚的一套帶到美國。這是一九八六年,我們在美國遇到了,但是在美國只通電話,沒有見面。他知道我講《無量壽經》會集本,非常歡喜,把帶到美國這份《大經解》就寄給我。我看了之後非常歡喜,這是他剛剛出來的。我打電話問他,有沒有版權?他問我什麼意思?我說有版權我尊重你,我不敢翻印;如果沒有版權,我拿到台灣去翻印。他說沒有版權,還要我給它寫一篇序文,給封面題字,我都答應他了。所以在台灣就印了一萬冊,最初印出來的。現在我們用的本子,他又修改了好幾次,所謂是校訂本,也補了一些東西進去,特別是關於科學這部分補進去了,到現在成為定本。

  「於是奮老病之殘身,繼傳燈之宏誓」,要把《無量壽經》傳下去,「以此身心,供養三寶。閉門謝客,全力註經,冀報先師暨十方三世上師三寶,與法界眾生之深恩於萬一」。這樁事情是我親自看到的,我們認識之後,那些年我每年都會到北京去幾次,主要的就是親近這個老人,向他老人家學習。我們在沒有認識之前,聽過他的名字,李老師在教學當中提到過,所以他的名字我很熟悉,他是梅光羲的外甥,梅老是他的舅舅。李炳南老居士的經教就是跟梅光羲老居士學的,所以梅老是李老的老師,我們晚輩要叫他師公。他跟夏蓮居老居士是同參道友,好朋友,關係非常密切,在那個時候稱為「南梅北夏」,佛門在家的兩位大居士,南方,他是江西南昌人,南方梅光羲,北方夏蓮居,夏老是山東人。我們當中有這個緣分。而且在那個時候,講這部經的人只有我們兩個人,我在海外到處介紹《無量壽經》,他在國內講這部經。那個時候很辛苦,我們都有傳燈的使命,都有傳燈的誓願。

  黃念祖老居士把這個註解交給我,因為它分量很大,我也沒有這麼多時間一下把它看完,略略的看看,擷取裡頭重要的東西做為講經參考資料。一直到二0一0年,我放下萬緣,《金剛經》上佛說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法就是佛法。我把佛法也放下了,專攻《無量壽經》,完全遵循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以黃老為師,跟同學們深入細研《無量壽經》。我們每天學習四個小時,一年學滿三百天,就是一千二百個小時,把它當作一種課程來修學。這一次是第四次,愈學愈歡喜,法喜充滿,我們希望在第四次學習《大經解》,我們的目標求證。前面三次,我們的目標是在解,真清楚、真明白,沒有疑惑了,用真誠、清淨、恭敬心,我們要求證。求證就是要求往生,要把經裡面的義理變成我們自己的思想,把經裡面的教訓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就真得受用。不是講給別人聽的,完全是自己修學的心得報告,與同學們一起分享,我們走的是這個路子。我能夠理解的,我能夠做到的,跟同學分享。

  下面第八段,我們看一百四十六頁第二行,「復以本經之殊勝在於契理契機」,這就非常難得。《大方廣佛華嚴經》契理不契機,《法華》、《楞嚴》亦如是。這個經可以說是,古人講的,「華嚴奧藏,法華祕髓」,都在這部經中。「理者,實際理體」,就是真如、自性、本體,也就是常說的真如實相,「真實之本際也」,真心。「契理者,蓋本經乃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並惠以真實之利,純一真實」,這部經上給我們講了三個真實,我們希望自己要能得到。用真心過日子,肯用真心是過佛菩薩的生活,世間人用妄心,我們在《無量壽經》上學到真心,我們不用妄心。

  真實之際,一般人叫它真理,大乘裡面叫自性,叫法性,真如本性。如何能證得?要用真實智慧。真實智慧從哪裡來?自性本有的,不在外頭。佛菩薩真實智慧透出來了,他在日常生活上用上了,工作上用上了,待人接物用上了,真實智慧。真實智慧用真心,真心生智慧,真心是清淨心,是平等心。清淨心是小乘的,平等是大乘,清淨沒有染污,平等沒有動搖。清淨平等也就是禪定,自性本定,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第四句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自性是真心,真心從來沒有動搖過,不動搖就是平等,像一杯水一樣。所以我們供佛,什麼供具沒有都可以,水一定要供,要供一杯水,水代表什麼?代表清淨平等。不是佛要的,是我們要的,我們看到佛前這杯水,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的心要清淨、要平等,它不是別的意思。為什麼?清淨平等是真心。如果染污了,如果動搖了,它起波浪了,是妄心。

  怎麼樣才不被染污?染污是指外面的境界,裡面的情識,眼見色,耳聞聲,六根接觸外面境界,把情識引起來了。情識就是染污,把貪瞋痴慢疑引出來了,把財色名利引出來了,把七情五欲引出來了,你的心就被染污了,你的心不平等了。這要用功夫,什麼功夫?不被外面境界所誘惑,這就行了。不被外面境界誘惑,也就是說,境界現前,不要把它放在心上,一定要把它用智慧去觀照。《金剛經》非常好,中國過去讀書人,不一定是學佛的,都沒有一個不讀《金剛經》的。這個時候管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提醒我們自己,既然是虛妄的,何必放在心上?放在心上,心就被染污,心就動搖,清淨平等就失掉了。清淨平等失掉,這個心生煩惱,不生智慧。不被外面境界所轉,不被外境干擾,心是清淨的、平等的,生智慧不生煩惱,這個重要。

  淨宗用什麼方法?用一句佛號,遇到外面境界干擾,「阿彌陀佛」,這一句佛號取而代之。我心裡頭只有這句佛號,除這句佛號之外什麼都不接受,什麼都不往心裡放,這就對了。妙極了!惠以真實之利,真實之利是什麼?往生極樂世界,這是真實之利;沒有往生之前,信願持名是真實之利,我們要記住。所以經中舉三種真實,稱之為純一真實,絕不是虛假。我們在這部經典,早年的時候學過十遍,講十遍;晚年的時候,深入念老的集註,這是第四遍,對於經上講的三種真實體會愈來愈深。

  「又本經稱為中本《華嚴經》,經中所詮之一切事理」,就是《華嚴》的事理無礙、事事無礙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在哪裡?就在眼前。念佛的人知道,我深深相信,一絲毫疑惑都沒有。南陽來佛寺海賢老和尚知道,他這一生住在哪裡?你們以為他住在一個鄉下,一生是標準的農夫,這大家看的。我看的不一樣,我看的他住在華嚴,法身菩薩的境界,事理無礙、事事無礙的境界。你們能夠把他的光碟看上一千遍,用恭敬心、清淨心去看,一千遍之後,你就能看出來了,他住在四無礙的華嚴境界。華嚴奧祕,宇宙的全體,《華嚴》奧祕的理體,哲學裡頭講的本體,「正在本經,故云契理」。方東美先生所說的,大乘經是世界上哲學的最高峰,這是契理。

  「至於契機,則更是本經之獨勝」。機是眾生根機,佛在經上常常把根機分為上中下三等。契哪一種機?哪一種都契,這是本經的獨勝,也就是什麼人能學習這個法門,什麼人能夠學習這一部《無量壽經》。我們看這個經上所教的,十法界一切眾生都是淨宗的當機者,全都能得利益,上面到等覺菩薩,下面到無間地獄眾生。所以經中持名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徑,持名這個方法「普被三根」,上中下三根統統適合,統統得利益。「齊收凡聖」,凡夫行,能往生,聖人也行,也能往生,「上上根者,正好全體承當;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底下舉例子,上上根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法身大士,所以他們全體承當。為什麼?他們對於淨宗之微妙完全明瞭,所以正好全體承當。下下根的人,對淨宗的微妙完全不知道,只知道自己生活在六道裡頭太苦,我想離苦得樂,那個世界叫極樂,這個世界叫極苦,我願意離開極苦,我願意得到極樂,所以只要依信願持名,都能夠得度。「上則文殊、普賢法身大士,亦均發願求生」。這個發願求生記錄在《四十華嚴》第三十九卷,我是早年讀到這一卷的經文,我才真正歸心淨土,決定我要學這個法門。早年間,懺雲法師勸我,李老師勸我,我都沒有接受,我接受淨宗是《華嚴》、《法華》、《楞嚴》,這些大經到最後統統都歸淨土,才知道淨土的殊勝,才漸漸意識到淨土法門不可思議,不能小看。

  下面「五逆十惡」,這是無間地獄的業因,五逆裡頭極重的罪業。我們參考資料裡頭有,在第二十頁,「五逆」,《佛學大辭典》裡面給我們說出五逆的輕重。大乘義章第七卷說,「殺父最輕」,是五逆罪裡頭輕的,五逆罪果報是無間地獄。殺母親比殺父親的罪重,母親對你的恩比父親來得大,母親生你,母親養育你,母親照顧你,所以殺母親的罪比殺父親的罪重。「殺阿羅漢次重」,殺阿羅漢比殺母親罪要重。為什麼?阿羅漢是老師,教化一方,你把他殺掉,這一方人法身慧命在你手中斷掉了,這個因果你要背。斷人法身慧命比殺害他的身命要重,要知道,不知道不行;不知道,做錯事情不曉得。「出佛身血」,比殺阿羅漢更重。出佛身血是佛在世,你要起個念頭殺佛,佛的福報很大,你殺不了他,但是你要讓佛受一點傷,流一點血,這個做得到。誰做的?提婆達多,所以提婆達多生身墮地獄,真的大地裂開,他墮下去。受這麼重的果報,我們不能不知道。現在佛不在世了,有沒有破佛身血的?有,有等流,跟它平等的,是惡意毀壞佛像,不是不小心毀壞的。不小心佛像毀壞掉,罪很輕,要是惡意,恨它,不喜歡它,這個罪很重。造佛像的功德很大,為什麼?一歷眼根,永為道種,這裡造個佛像,每天多少人看到,看到,阿賴耶就有佛的種子。你要把這像毀掉了,一切眾生看不到,阿賴耶識裡頭不會有這個種子。這個種子不要小看它,它會起作用,有這個種子,來生後世遇到緣之後,它會起作用,他會繼續不斷的修,如果遇到淨宗,他很可能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了。你把他這個緣斷掉,你要不要負責任?這個罪重,擔當不起。

  最重的罪,破和合僧,所以「破和合僧最重」,就是破壞僧團。「故成實云」,《成實論》裡頭說的,「破僧最重」。為什麼?「何故如是」,為什麼?「離三寶故。可入聖者,不得入聖。坐禪學問,讀誦禮拜,如是等事,一切不得,所以最重」。這個罪造重了,為什麼?把三寶拆散,叫他們還俗,不准他們學佛,障礙他們學佛。他們能夠修成,開示悟入,很可能他們裡頭有成就。坐禪的,學問的,坐禪是禪宗的方法修學,學問的是教下,讀誦的、禮拜的,統統都不能成就了,所以最重。僧,修六和敬,所以叫和合僧團,不論僧團大小。佛法最小的僧團四個人,四個人在一起修行,遵守六和敬,遵守佛制定的規矩,就是戒律,那就是個標準僧團,天人恭敬,諸佛讚歎,護法神保佑。你破壞它,你不能成就它,這個罪就重了。僧團所在之處,他們這幾個人修行,真修行,就能保佑這個地區的平安,這是有智慧有福報的人,有智慧有福報,這個地方不會遭難。所以破和合僧是造什麼樣的大業,太重了!

  「十惡」,接著底下。惡是什麼?「乖理之行」,你的思想言行不如理、不如法。「眾生觸境顛倒,縱此惑情」,迷惑、感情用事,就造下面所講的十種惡業。第一個「殺生」,包括自殺,就是你自己親自殺生,自己動手,這叫自殺;「教人殺」,自己雖然沒有動手,下命令叫別人殺生,「斷害一切眾生之物命」。殺生裡頭以殺人是最重,殺人沒有不墮地獄的,這個人沒罪,你怎麼可以殺害他?唐太宗好皇帝,你看他附體告訴我們,他墮在無間地獄。人家問他,為什麼墮地獄,你是好皇帝?好皇帝造了地獄罪業,也得要受報,沒有說好皇帝就不受果報。問他,造什麼樣的地獄罪業?殺人。隋朝末年政治腐敗,群雄並起都來爭奪政權,唐太宗是其中之一,把別人都打敗,都殺了,他做了皇上,中國人、外國人全都殺了,無間地獄的罪業。第二個「偷盜」,竊取他人的財物。第三個「邪淫」,身三惡。下面口有四惡,有「妄語」,「好造虛言誑惑他人」,造謠生事,欺騙別人;「兩舌」,挑撥是非,「謂向此說是,向彼說非」,這叫挑撥是非,讓這兩個人不和,讓這兩個人鬥爭,他在當中挑撥,在當中取利;「惡口」,言語粗魯,說話很難聽,這裡說「毀辱他人,令其受惱」,叫別人生煩惱;「綺語」,是花言巧語,也是欺騙人。

  身三、口四、意三,十惡。意是為主,意就是心的惡,貪瞋痴。「貪欲」,「順情之境」,你喜歡的,「貪著樂欲,心無饜足」,果報在鬼道,貪心墮餓鬼。現在貪的對象,幾乎整個全球到處都能看見,四個字做代表,財色名利,誰不貪?他要知道因果他就不敢貪了,為什麼?墮鬼道。「瞋恚」,「違情之境」,是你不喜歡的,不順自己的意思,心裡面生忿怒,墮地獄,瞋恚墮地獄,非常可怕。第十「邪見」,就是愚痴,愚痴的人不相信因果報應,他什麼壞事都敢幹,「行邪見道,心無正信」,畜生道。所以十惡的果報在三惡道,嚴重的都到地獄去了,次一等的都在餓鬼道,五逆十惡。

  註解裡頭說的,「五逆十惡,臨終念佛,亦必隨願得生」。這個法門之殊勝不可思議,造作五逆十惡是沒救的,遇到淨土能救,問題他相不相信,他能不能改過。真相信、真懺悔,懺悔是回頭,我以後不再造了,這叫真懺悔,「橫出三界,圓登四土」,淨宗是直捷往生極樂世界,橫出。橫出它的對面是豎出,如果我們走的是八萬四千法門,這個是一階一階往上去,這叫豎出。我們先要生在欲界天,欲界天再向上去四禪天,四禪天再上去四空天,再出離六道輪迴證阿羅漢果,阿羅漢再往上去提升是辟支佛,再提升是菩薩,再提升是佛,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上去,這叫豎出。淨宗不是如此,淨宗這個地方命終就到極樂世界,叫橫出。豎出難,時間太長,不容易修,我們走豎出這個路走不通,走橫出。橫出的條件就是真信,真正相信有極樂世界,真正相信有因果報應,真正相信發願求生,佛就來接引你,沒有絲毫懷疑。懷疑是障礙,心裡有懷疑的人,念佛人這一生不能往生。為什麼?懷疑在作怪,把你這一生往生極樂世界的機會失掉了,所以決定不可以懷疑。我們要怎樣才能不懷疑?必須把極樂世界搞清楚、搞明白,理明白,事也搞清楚,才真正不懷疑,真正相信。有許許多多人去過的,都給我們做證明,這些表法作證的萬萬不能疏忽,他們是來成就我們信願念佛。

  生到極樂世界圓登四土,極樂世界有四土,一生一切生,一證一切證;換句話說,生凡聖同居土,同時等於生方便土,等於生實報土,等於生常寂光淨土,真正不可思議。到極樂世界,你就見到觀音菩薩,見到大勢至菩薩,他們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我們去了,到極樂世界,我們的身分跟他是同學的關係,他是我們的學長,我們是他的學弟,一家人,所以跟他們並肩。「可見此法門之究竟方便,善應群機」,所有根機的人,只要惡的,五逆十惡,臨命終前一口氣還沒有斷,發願求生,能念一句阿彌陀佛,統統都能往生,這是我們一定要記住的。看到這些事實真相,我們自己衡量自己,這一生能不能往生,符不符合往生的條件?確實符合,只要肯去。沒有一個人不符合的,造作一切罪業,五逆十惡,一念回頭,統統得度。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學習到此地。


佛教入门篇|认识佛教【全】

净土入门篇|净土资粮【全】

佛说阿弥陀经【全】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全】

普贤菩萨行愿品 【全】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全】

往生论讲记【全】

地藏菩萨本愿经【全】

太上感应篇 【全】

学佛问答汇编一

佛典寓言汇编一

蔡礼旭-细讲弟子规【全】

陈大惠-弟子规看天下【全】

陈大惠-教孩子的学问【全】

陈大惠-孩子要有好老师【全】

经典文章汇编一

001 二零一四净土大经科注 汇集

002 佛说阿弥陀经 汇集

003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汇集

004 普贤菩萨行愿品 汇集

005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汇集

006 往生论 汇集

007 地藏菩萨本愿经 汇集

008 十善业道经 汇集
009 太上感应篇 汇集

101 认识佛教 汇集

102 净土资粮 汇集
103 学佛问答 汇集
104 佛典寓言 汇集

105近代往生录 汇集

106 净空法师答四众弟子问 汇集

201 细讲弟子规 汇集
202 东魁禅语 汇集

203 弟子规看天下 汇集

204 孩子要有好老师 汇集

205 教孩子的学问 汇集

901 经典文章 汇集

净宗学院| http://new.pllc.cn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http://www.amtbhk.com

净空法师专集网站| http://www.amtb.tw

华藏卫星电视台| http://www.hwazan.org/web/

圣贤教育全球同学网| http://sxjyqqw.org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目录汇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